2022/12/26

ROE杜邦分析


ROE : 透過股東的錢所能賺到比率 (代表一家企業會不會賺錢)

ROE = 淨利率 * 總資產周轉率 * 權益乘數

- 淨利率 = 稅後淨利/營收 : 獲利能力

- 總資產周轉率 = 營收/總資產 :運用總資產所創造營收的能力 (管理能力)

- 權益乘數 = 總資產/股東權益 : 代表負債的程度,上升代表負債增加

> 2059 川湖 ROE = 23.8% = 29.41% * 0.57 * 1.37

= 淨利率 : 100元營收可以賺29.41元  

= 總資產周轉率 資產100元,營收0.57元

= 權益係數 : 負債比26.8% 

(高獲利能力、低週轉率、低財務槓桿) --> 淨利率***

> 6281 全國電 ROE = 24.5% = 3.59% * 3.03 * 2.16

= 淨利率 : 100元營收可以賺3.59元  

= 總資產周轉率 資產100元,營收300元

= 權益係數 : 負債比53.68.8% 

(低獲利能力,高週轉率,中高財務槓桿) --> 週轉率***

2022/12/19

開創大腦學習力 —— 讓生活成為最好的訓練場


我們常以為要「訓練大腦」,就得換一份新工作、學新技能,
但其實,大腦的成長並不侷限在職場或學校裡。

真正的學習力,藏在生活的多樣性中。

大腦最喜歡的,是新鮮感、不確定性與挑戰感
當生活變得可預測、日復一日,大腦就會漸漸「休眠」。
但只要給它一點變化,它就會重新點亮。


💡 一、訓練大腦的關鍵:創造「新鮮的混亂」

科學家發現,
當我們接觸新環境、學習新事物時,大腦中的突觸會重新連結。
這些新的連線,就是學習力的根基

所以,大腦其實希望我們:

  • 去犯錯

  • 去探索

  • 去嘗試未知

大腦不怕失敗,它怕的是一成不變。


🌍 二、生活中的訓練方法

以下是四種簡單卻極有效的「開腦方法」:

1️⃣ 出國旅遊 ✈️

異國文化能強迫我們重新學習「習以為常的事」:
點餐、問路、溝通……都變成一種挑戰。
這會讓大腦重新「組裝世界的地圖」。

2️⃣ 改變日常路線 🚶

嘗試一個新的午餐地點、下午換個散步方向,
這些小變化都能刺激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生活的細微變化,會讓大腦重新甦醒。

3️⃣ 開始一個新計畫 🚀

開始一件不確定能成功的事。
可能是寫作、創業、運動挑戰、做手工藝……
即使失敗,也能保證你學到一些新東西。

大腦最愛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4️⃣ 尋找不同的觀點 💬

主動與意見不同的人交談。
挑戰自己的信念、接受新的想法,
能開啟更多的思考通道與創造力。

當你學會聆聽不同,就在練習更高階的思考。


🌈 三、讓大腦保持「學習的彈性」

開創學習力的關鍵不在難度,而在「多樣性」。
多樣的經驗、多變的刺激、多角的觀點,
會讓大腦永遠保持年輕。

📘 日常練習小清單:

  • 每週嘗試一件沒做過的事。

  • 每月學習一個小技能。

  • 每年挑戰一個讓你有點害怕的夢想。

讓生活成為一場永不停止的學習旅程。


✨ 結語:生活,就是最好的大腦課堂

訓練大腦,不需要花錢報名課程,
你只需要帶著好奇心勇氣
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

真正聰明的大腦,
是那顆永遠願意學習、願意驚嘆的心。 🌿

2022/12/12

原子習慣 —— 用微小的改變,打造長期的成長


改變人生,不一定要從大事開始。
1% 的微小改變,只要持續一年,就能帶來巨大的轉變。

這就是《原子習慣》的核心原則:

「你不會突然成為更好的人,但每天多努力一點點,你就會改變方向。」


🧠 一、理解習慣的本質

所有習慣的形成都遵循同樣的迴路:
提示 → 渴望 → 反應 → 獎賞

壞習慣通常是即時滿足
而好習慣則是延遲回報

要改變習慣,
就是要讓壞習慣變得困難
讓好習慣變得容易。


🚫 二、遠離壞習慣:讓它變得麻煩

壞習慣的威力在於它「太方便」。
所以,我們要設計環境,讓它避而不見、難以啟動

📘 實用方法:

  • 拔掉電視的電源線或電池 🔋

  • 關掉 Wi-Fi 或設定網路定時關閉 🌐

  • 把零食藏起來或放在高處 🍪

你不需要意志力,只要讓壞習慣「變得不順手」。


✅ 三、養成好習慣:讓它變得簡單

好習慣通常需要努力,但我們可以讓它更顯眼、更容易開始

📗 方法:

  • 簡而易行:降低門檻,只要開始即可。

  • 顯而易見:把運動鞋放在床邊,把書放在桌上。

  • 最省力原則:減少思考與準備的步驟。

重點不是做很多,而是「容易開始」。


🧩 四、習慣疊加:讓新習慣自然融入生活

新習慣最難的是「切入點」。
只要讓它附著在既有的習慣上,就能輕鬆建立。

📘 公式:

「在做完 [目前的習慣] 之後,我會 [新的習慣]。」

例子:

  • 刷牙後 → 閱讀 2 頁書 📖

  • 早餐後 → 寫感恩日記 ✍️

  • 泡咖啡時 → 深呼吸 3 次 ☕

每次只要 2 分鐘,重點是「次數多、重複練」。


👥 五、社群的力量:跟對的人一起做

習慣具有群體感染效應(羊群效應)。
加入一個擁有相同行為的社群,
會大幅提升你的堅持度。

📘 例子:

  • 想運動 → 加入晨跑群

  • 想閱讀 → 參加讀書會

  • 想理財 → 跟朋友一起討論投資

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會模仿「身邊被認同的行為」。


🎯 六、轉換思維:讓延遲滿足變即時快樂

要持久執行好習慣,
就要讓大腦「立刻感受到回報」。

📗 小技巧:

  • 跑完步 → 吃一點健康甜點 🍎

  • 存錢後 → 允許自己看一集喜歡的影集 🎬

  • 完成閱讀 → 打勾並記錄進度 ✅

你不只是做對的事,也要讓它「好玩、舒服、有回饋」。


🍽 七、用環境重塑習慣

有時候,改變不是從意志力開始,而是從環境開始。

📘 例子:

  • 把早餐換成健康食品(同一習慣,不同內容)。

  • 將學習放在光線明亮、干擾少的空間。

  • 讓你的環境「看起來」像你想成為的樣子。

你塑造環境,環境也會塑造你。


🌈 結語:小改變,累積成大不同

「原子習慣」教我們:
你不需要成為另一個人,
你只要每天進步 1%。

改變不是爆發,而是滲透。
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悄悄重塑你的命運。 🌿

2022/12/05

刻意練習 —— 把努力變成實力的科學


我們常以為「多練習」就會變強,
但真正能讓人突破瓶頸的,不是時間的累積,
而是有方法的練習

這種練習叫做——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練得多,不如練得對。」


🧭 一、明確目標:知道你要練什麼

沒有明確的目標,練再多也只是原地打轉。

📘 重點是:

  • 設定具體可衡量的目標(例:提升英文口說流暢度)

  • 把大目標切成小任務(例:每天練 5 分鐘 shadowing)

  • 持續記錄成果

清楚知道「為什麼練」與「要練到什麼程度」,是成功的起點。


⏱ 二、專注練習:品質比時間更重要

刻意練習要求「全神貫注」。
不是邊滑手機邊學習,而是完全沉浸其中。

📘 方法:

  • 使用 番茄鐘法(Pomodoro):專注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

  • 避免分心(靜音手機、關閉通知)。

  • 將任務拆解成「快速又容易上手」的小單元,維持動能。

集中注意力,是大腦進步的燃料。


🔁 三、反饋機制:讓進步看得見

沒有反饋,就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在進步。
最強的學習者,都懂得「主動尋求反饋」。

📘 建議:

  • 找一位能給建議的教練或導師

  • 使用客觀數據或工具,例如碼表、錄音、自我評估表。

  • 接受批評,並用它來調整方向。

批評不是否定,而是成長的指南針。


🔄 四、改進與突破:跨越停滯期

每個人都會遇到「練不下去」的時候。
這時最重要的不是放棄,而是策略性調整

📘 方法:

  • 回想當初開始的動機。

  • 改變訓練方式(換時間、換順序、換工具)。

  • 養成習慣,尋求外部支持(找同伴、加入社群)。

停滯不是失敗,而是升級的前奏。


🧠 五、心理表徵:從努力到自然

當一個技能練到極致,
大腦會建立出「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
這是一種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下意識就能正確判斷與動作,
就像音樂家即興演奏、醫師瞬間診斷、棋手預判局勢。

這正是「練到最後不用想」的境界。


🌟 結語: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刻意養成的

研究發現,頂尖表現者的共通點不是天賦,
而是他們都長期進行「有回饋、有目標、有修正」的練習。

天賦決定起點,
刻意練習決定高度。

從今天開始,不求快、不求多,
只要每天多練得更有意識一點,
你就已經在成為高手的路上。 🌿

2022/11/28

魯拉帕路薩效應


這是巴菲特的合夥人查利蒙格所說的

就是很多事情互相強化,最後到達臨界點所得到的效應極大化

感覺上是將學了很多不同的學問,互相融會貫通成為大師的境界。

我覺得這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什麼是量變到質變呢 ?

就像燒水那樣,一直燒水的過程就是量變,從10度不斷上升到99度

當到了100度時,水瞬間質變成水蒸氣了。

此時的水就產生了魯拉帕路薩效應了。

我相信他本人一定也有這樣的過程(很多武俠大師都有,從後天真氣到先天真氣的過程)

但是前面的歷程應該是很辛苦的,因為根本沒有什麼變化

但是一過了100度C,我相信這個變化是指數級的增長。

投資應該也是,一開始每一年投入20萬,前幾年都要努力存。

當投入10年的20萬變成200萬時,每年10%的報酬就可以每年投入20+20萬元

之後就會愈來越多

我在寫網誌也是一樣,一開始都是個別的點狀知識

慢慢100篇就有一些相關的前後呼應的線型知識

最後到了1000篇就會成為立體的知識模型了


最後分享一下,他的多元思維模型,他覺得每一個人都要學習重要學科的基本知識

以應對世界中不同的挑戰

他建議的學習科目是:經濟,數學,會計,工程,歷史,生物,心理,統計

2022/11/21

堅持 —— 習慣的養成,是一場心理耐力賽


每一次想改變人生,其實都是在挑戰自己的「習慣引力」。
我們不是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喜歡改變。

改變代表威脅,
而堅持,就是溫柔地讓大腦學會接受新的自己。


🌱 一、習慣的三個層次

1️⃣ 行為習慣(短期)
像是寫日記、整理桌面、運動 5 分鐘。
→ 小步開始,馬上見效。

2️⃣ 身體習慣(中期)
早睡早起、健康飲食、戒糖。
→ 需要時間讓身體重新調整。

3️⃣ 思維習慣(長期)
改變觀點、重新看待挫折與壓力。
→ 最深層、也最困難,但回報最大。

習慣不只是行為,更是身心重新對齊的過程。


🧭 二、習慣養成的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反抗期(約 7 天)

剛開始的時候,大腦會全力抵抗。
你會懶、會拖、會找藉口。

📘 方法:

  • 微習慣法:設定極小的起點,例如「每天寫一句日記」。

  • 簡單紀錄:畫勾或打卡,讓自己看到連續性。

關鍵不是做多少,而是「先開始」。


💛 第二階段:不穩定期(約 8~21 天)

開始有動力,但容易因突發事件打斷。

📘 方法:

  • 固定時間與地點:讓習慣與環境綁定。

  • 設定意外規則:例如「今天太忙就只做一半」。

  • 獎懲機制:成功就獎勵,失誤就修正,不責備。

讓習慣變成生活中的「背景音」。


❤️ 第三階段:倦怠期

重複久了會感到無聊,甚至懷疑意義。

📘 方法:

  • 增加變化:換環境、換時間、換形式。

  • 規劃下一個習慣,建立「成長的接力」。

習慣一旦穩定,無聊就變成新挑戰的起點。


⚙️ 三、養成習慣的關鍵原則

  • 一次只養成一個習慣:分心太多會讓大腦超載。

  • 越簡單越好:越容易開始的習慣越能長久。

  • 別在意結果:重點是「持續做」,不是「做到完美」。

一次一小步,時間會幫你完成剩下的路。


🌈 結語:堅持,不是靠意志,而是靠設計

每一個改變,都是一場心理調適。
不要跟自己對抗,而是用智慧讓改變更容易發生。

堅持不是每天拼命,
而是每天不放棄。 🌿

2022/11/14

五種時間 —— 讓時間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時間奔波


時間,是最公平的資源。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 24 小時,
但為什麼有些人能活得豐富、有方向,
而有些人卻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關鍵不在「多做事」,
而是要「分清楚你的時間屬於哪一種」。


🧩 一、時間的五種類型

作者將人生中的時間分成五種,
每一種都有它的功能與能量屬性。

1️⃣ 生存時間

被動選擇的時間。
是那些「不得不做」的事,例如上班、通勤、家務。

📘 建議:
設定具體的目標,讓被動的事也能帶來成就感。
例如:整理家務時聽 podcast、開會時練習專注與表達。

當你有目標,生存時間也能變成進步時間。


2️⃣ 賺錢時間

用來提升核心競爭力、累積資產與創造收入的時間。

📘 提示:
不要只看「現在的收入」,而要思考「循環增強」:

你今天投入的時間,能不能讓明天的價值更高?

例如:

  • 投資學習

  • 培養能帶來長期報酬的技能

  • 建立自己的系統或副業

賺錢時間的重點,不是勞動,而是「複利」。


3️⃣ 心流時間

全神貫注、進入專注狀態的時間。
通常出現在你挑戰與能力剛好匹配的時候。

這段時間能讓你忘記時間、提升表現,也是創造力的源泉

📘 練習:

  • 給自己一段無干擾的專注時段。

  • 選擇難度剛好能激發你的任務。

心流時間是最能讓人「活著」的時刻。


4️⃣ 好看時間

維持身心狀態與外在形象的時間。
像是運動、健身、保養、睡眠。

📘 建議:

  • 把健康視為「投資報酬率最高的資產」。

  • 每週安排固定運動時間,讓身體有節奏地恢復能量。

好看時間讓你成為更好的載體,去承載你的人生。


5️⃣ 好玩時間

主動選擇、為快樂與體驗而存在的時間。
這是創造與連結的來源。

📘 建議:

  • 旅行、音樂、創作、陪伴家人、學新事物。

  • 不為目的,只為「享受」。

好玩時間,讓人生有故事。


🕰 二、節省時間的兩個關鍵概念

⏩ 1. 時間折疊

同時讓一段時間發揮多重價值。

例如:

  • 在運動時聽學習型 podcast(好看+賺錢時間)

  • 在旅行時記錄心得(好玩+心流時間)

聰明的人不壓縮時間,而是「疊加時間」。


🗺 2. 命運地圖

時間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效率,而是方向。

先問自己: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現在花的時間,和這個目標有關嗎?」

設定起點與願景,排定優先順序,
再將與方向無關的事「刪除或延後」。

方向清晰的人,不需要忙碌。


🌈 結語:時間的質量,決定人生的深度

我們都活在同樣的 24 小時裡,
但不同的人,正在過著完全不同的時間人生。

當你開始分辨「時間的種類」,
你就開始掌握了人生的主導權。

把每一天的時間重新分配,
生存變成成長,賺錢帶來意義,心流創造價值,好看維持狀態,好玩滋養靈魂

從此以後,時間不再只是流逝,
而是變成——
你最強的朋友。 🕊️

2022/11/07

本自俱足


活在當下本自俱足

這兩個句是對我人生中影響很大的個詞語

對應到感恩知足

最早對本自具足有感覺的是一隻小螳螂

當時家中在養螳螂,牠跟蚊子差不多大,每次都要放幾隻果蠅給他吃

吃完牠就靜靜的倒掛枝頭等著下一次我們餵他

陸續脫皮長大,一直在我們的洗衣袋(他的家中)

最後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發現他一出生就有了所有的東西直到他死去

這就是本自具足的表示

而我們人類擁有了過多的東西,車子,房子,錢財....

卻一直覺得不夠

殊不知,我們生來這個世界時, 一切就已經本自具足了

簡單生活,專心體驗


2022/10/31

活在當下


這句話我每天的待辦清單都可以看到這一條

但是要做到真的太難了

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時時告訴自己人生得來不易

所有的一切都該好好的珍惜

以下分享一些短語

  • 每天都當成人生的最後一天來用
  • 何謂死前呢?就是現在活著的當下
  • 生命:存在我們可以“支配”的時間中。如果是我們不能自己支配這些時間,我想這應該就不算是真正的活著。
  • 金錢 < 時間 < 注意力
  • (靈魂急轉彎)享受生命中每一個細微的片刻
之前也有跟大家提到,要什麼樣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呢?
不是得到了什麼東西才是幸福的
而是隨時隨地都去好好感受生命所帶給我們的美好
感恩,珍惜這生命帶給我們的任何片刻
 

2022/10/24

10000小時的練習


之前有聽過一萬小時的練習

只要一直練習某一個技能到了一定的時間

就可以變成該領域的專家或天才。

這是有其限制的

首先必須要在封閉的領域

像是:遊戲,體育,音樂

有固定的規則,明確的目標

另外,必須要有教練以及評估練習標準的反饋

要不然一直練都沒有進步

也是徒勞無功的

最後,才是努力的堅持下去


恆毅力 —— 成功不是天賦,而是長期的熱情與堅持


有時候我們會羨慕那些看起來「天生成功」的人,
但仔細一看,他們幾乎都有共同特質:

強烈的決心、過人的韌性,與一個明確的方向。

這就是所謂的「恆毅力(Grit)」。
它不是一時的熱血,而是長期的投入。
不是靠運氣,而是靠不放棄。


🌱 一、成功的本質:明確方向 + 長期堅持

成功的人並非比別人更聰明,
而是他們清楚自己「要去哪裡」,並持續前進。

📘 他們擁有三個共通點:
1️⃣ 有決心 —— 不輕易被挫折打敗。
2️⃣ 有韌性 —— 即使緩慢,也不停止。
3️⃣ 有方向 —— 每一步都朝著明確的願景前進。

沒有方向的努力,只是原地跑步。


🔥 二、創造卓越的人:熱情與整合的修煉

真正卓越的人,並不是永遠在衝刺,
而是能專注於一個方向,竭盡所能地深耕

他們有幾個共通特質:

  • 對所做的事情充滿熱情與好奇。

  • 觀察自己與他人,從經驗中歸納模式。

  • 把不同的經驗整合起來,形成自己的「方法論」。

他們不只在做事,也在觀察「自己是怎麼做事的」。

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讓他們能持續成長,而不會陷入重複。


🧭 三、成功與人生的對照

你在筆記裡提到一段非常棒的思考,我幫你再整理一下:

人生: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成功: 找到方法,讓這件事做得又快又好。

這句話幾乎總結了「恆毅力」的全部精神。

人生要靠「方向」來指引,
成功要靠「方法」來累積。

恆毅力,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搭起橋樑。


🌈 結語:熱情是燃料,毅力是引擎

成功不是偶然的靈感,而是持續的選擇。
你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比別人聰明,
你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堅定一點

熱情讓你開始,
毅力讓你走到最後。 🌿

2022/10/17

固定型 vs. 成長型思維 —— 改變人生的起點


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
但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發現,我們的思維模式只有兩種:
一種讓人停滯不前,
另一種,讓人持續成長。


🧱 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

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

「我的能力是固定的,我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傾向以外在比較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特徵:

  • 靠詆毀別人或外在成就證明自己。

  • 認為天賦是固定的,努力沒用。

  • 面對挑戰容易退縮,怕丟臉。

  • 遇到失敗會責怪他人或環境。

  • 尋求虛榮的掌聲,而非真實的進步。

固定型思維讓人只想「看起來成功」,
而不是「真正變得更好」。


🌱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

「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學習與經驗不斷提升的。」

他們不逃避挑戰,因為知道困難代表成長的機會。

📌 特徵:

  • 願意努力培養技能,不怕出錯。

  • 能誠實評價自己,願意接受反饋。

  • 一發現問題就主動解決。

  • 知道「失敗只是行為,不是人格」。

  • 遇到困難會問:「我可以怎麼改進?」

  • 對新事物保持開放,不斷更新自己。

成長型思維的人懂得把挫折轉化為動力,
他們不急於證明自己,而是致力於「成為更好的自己」。


🔄 從固定到成長的轉變

沒有人天生就擁有成長型思維。
我們都可能在某些情境中「卡在固定模式」。

📘 練習:
1️⃣ 當你想逃避挑戰時,提醒自己:「我只是還沒學會。」
2️⃣ 面對失敗時,問:「我可以從這裡學到什麼?」
3️⃣ 別急著批評別人,用觀察替代評價。
4️⃣ 多和成長型的人相處,感染他們的態度。

思維是一種選擇。選擇成長,就等於選擇改變命運。


🌈 結語:真正的聰明,是相信自己能變聰明

這個世界的變化越快,
越需要「相信學習力」的人。

不管你現在在哪個階段,
只要願意學習、反思、嘗試,
你就已經在成長型思維的路上了。

固定型思維追求「看起來完美」,
成長型思維追求「變得更強」。

而真正成功的人,永遠是第二種。 🌿

2022/10/10

富足人生


這本書要說明的是定義自己的人生,並透過理財達成富足的人生

有以下的幾個重點想跟大家分享

  • 首先,要了解自己人生的目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必須了解自己人生的目的與方向,專心朝向目標去做才能有富足的人生。畢竟人生太短暫,不能樣樣都取。
  • 算出真正的時薪。必須將(收入 - 工作相關支出) / 工時 = 真正的時薪。 
  • 記帳並將紀錄的項目分類,算出每個項目所需要金錢。在將金錢/時薪,就可以知道每個項目需要多少的"生命能量"。比方說,車子一個月要1萬元,我的時薪是500元,所以為了這台車子我要消耗20個小時的生命能量。
  • 整理出來之後,分辨這些項目是不是跟你人生目標一致,不是的項目盡量減少。避免不需要的支出。
接下來就是一般理財的建議了
  • 透過節約育儲蓄,讓收入大於支出。節約跟我人生沒有必要的項目。
  • 六個月生活費的緊急預備金
  • 工作與人生目的結合,創造多元的兼職收入。
  • 透過投資,創造被動收入。
這本書感覺是教你理財,我覺得主要是梳理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要什麼才會有清楚的理財目標。

2022/10/03

牧羊人的哲學課


這本書講述了哲學思考對投資大師的影響

我這邊介紹一些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地方

  • 不確定性:不對定性跟風險是不一樣的東西,風險是我們知道會發生但是不知道何時發生,不確定性是根本不知道有這件事情會發生。要避免這樣的事件發生,必須增加反脆弱性(彈性),增加反脆弱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法,後續有機會說明反脆弱再細說。
    • 有充足的壟餘現金
    • 槓鈴效應
  • 投資人都想用經驗主義去看穿市場。經驗主義就是看出週期性的規律 (技術分析),這樣會造成思考狹隘,而且無法避免不確定性 (因為之前根本沒有發生過)
  • 現在的行為會影響未來的預測。比方說我覺得明天股票會漲,所以今天買入股票,結果這個行為就會影響到未來的預測。因為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買,今天股票就會上漲,這樣說不定明天反而跌下來了。所以要預測必須知道全部人的想法並且他們的行為會如何影響。這樣是不可能預測的。但是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
    • 羊群效應:語言可以支配人類的行為,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消息會怎麼影響人類的行為以及如果這個故事與事實偏離
    • 知道能力邊界:真正知道這個故事代表何種的含意,比方說某種新藥研發出來了,那這樣的故事會讓股價有多少的波動。
希望上述的重點能給大家投資時有不同的觀點

2022/09/26

花錢時,想一想這個東西值多少時間?


看了這個標題,應該會想我的單位用錯了吧

我應該是要寫"花錢時,項一項這個東西值多少吧?"

我的標題是沒有錯的,這一個東西值你多少時間

金錢是由時間+技能所換來的

而時間也是一個人最珍貴的資產

你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朝九晚五的去上班

所以你的生命時間才是正確度量你買一個東西的真正價值

要怎麼算你生命時間1分鐘值多少錢呢 ? 

基本上就是月薪/工作天/每天工時/60 = 你一分鐘的薪水。

我簡化這個公式,基本上就是 (這樣通常是高估,實際的分薪是更低的)

  • 3萬月薪 = 一分鐘3元
  • 5萬月薪 = 一分鐘5元
所以當你月薪3萬時,要買一杯60元的飲料,你就要記得花掉你20分鐘的壽命。
如果買180的便當時,就是一個小時的壽命。
希望大家在花錢時想一想這個東西值不值得你花這麼多時間去買它。

2022/09/19

腦內啡


之前提到了要如何讓人們快樂,除了外界的成就之外,最簡單的就是改變大腦。我們只要試著讓大腦分泌出腦內啡就可以達到快樂。腦內啡會讓人類開心的重要激素,我們應該多多認識,學習讓自己分泌多一點快樂的泉源。

  • 催產素:是一種與愛和依戀感有關的化學物質
    • 擁抱
  • 多巴胺:是一種有激勵作用的化學物質,在訂定、達成目標和成果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規律的戶外運動,靜坐
    • 高蛋白質食物
  • 血清素:是一種能增強自尊的化學物質,當我們感到有意義、有價值。
    • 練習感恩
    • 多在戶外曬曬太陽,多生成維生素 D 
    • 規律運動
    • 多吃色胺酸,肌醇與多醣體的食物
看到上述的腦內啡就可以知道,要如何開開心心的過生活了嗎 ? 多多運動,吃含有蛋白質與蔬果,大腦就會多多分泌腦內啡讓我們開心。

2022/09/12

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要成為「感悟幸福型」的人,
就是能在當下享受幸福,同時用行動創造更滿意的未來。

他們不逃避現實,也不活在幻想裡,
而是用一顆清醒的心,體驗每一刻的真實。

🌱 「幸福與外在無關,它是一種對快樂的感知力。」


💖 二、幸福的四個構成要素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幸福的四大元素:
正向情緒、投入、意義、人際連結。
讓我們來看,幸福的人具備哪些特質。


1️⃣ 正向情緒:喜悅、感激、寧靜

幸福的人,懂得感受生活中細微的美好
一杯茶、一場雨、一個擁抱,都能讓他感到喜悅。

他們擁有豐富的情緒光譜:
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逗趣、敬佩與愛。

💬 「快樂不是追來的,而是注意力停留的地方。」


2️⃣ 投入(心流 Flow):專注於成長的瞬間

幸福的人經常進入「心流(Flow)」狀態——
全神貫注、忘我投入、時間感消失。

他們不逃避挑戰,而是從挑戰中找到樂趣。

進入心流的三個條件:

  1. 明確的目標

  2. 即時的回饋

  3. 適度的挑戰

這讓人感受到進步的成就與活力。

🌿 「幸福不是閒著沒事,而是有事可做,且做得剛剛好。」


3️⃣ 意義:做比自己更重要的事

幸福感來自於「為什麼而活」。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使命與方向,
他就能在苦難中找到力量。

他會問自己:

「我來這個世界,是為了留下什麼?」
「我所做的事,能帶給別人什麼價值?」

忠於自己,不留遺憾,活在當下。
選擇並貫徹最重要的事情,
即使艱難,也願意堅持承諾。

💬 「有意義的人生,不一定輕鬆,但一定踏實。」


4️⃣ 人際連結:幸福是一種互相流動

幸福不是孤單的體驗。
真正幸福的人懂得愛與被愛——
在付出與接納中感受連結。

  • 多陪家人、少滑手機

  • 幫助他人、參與志工

  • 用擁抱、問候、傾聽表達關懷

💡 「化身為愛,多施少受。」

他們相信:
付出會讓人更快樂,
善意會讓健康更好,
而感恩會讓心更富足。

家庭,是幸福最深的根。
當孩子表現出色,當家人彼此欣賞,
幸福自然在家裡流動。

🌿 「家庭的底線不是限制,而是價值的根。」


2022/09/05

如何讓自己感受到幸福


幸福不是外在獎賞,而是一種內在狀態。
它不是「擁有什麼」,而是「看見什麼」。
只要每天多一點覺察、多一點練習,
幸福感就會自然流動出來。


💛 一、每天記錄 3 件好事

這個練習來自哈佛與賓州大學的研究,
發現只要持續 21 天,幸福感就會顯著提升。

📘 做法很簡單:
每天睡前,寫下三件「讓你感到開心或感謝的事」。

可以很小:

  • 今天早餐很好吃 ☕

  • 陽光很好 🌞

  • 有人對我說了一句貼心的話 💬

這個練習能讓大腦從「防衛模式」轉向「感恩模式」,
幫助你重新聚焦在生活中的溫柔與善意。

幸福,不是沒有問題,而是有能力看到美好。


🌱 二、了解自己的強項

幸福不只是被動感受,更是一種「主動的力量」。

📘 試著問自己:

  • 我做什麼事情最投入?

  • 別人常稱讚我的哪些特質?

  • 我在哪些時刻感到「自然又有能量」?

那就是你的「強項」。
當你把強項用在工作、人際或學習中時,
會進入一種心理學稱為「心流(Flow)」的狀態——
這是一種深層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幸福不是逃避壓力,而是在發揮天賦中找到意義。


🌈 三、讓幸福變成習慣

幸福感是可以被訓練的,就像肌肉一樣。

每天幾分鐘,做以下三件事:
1️⃣ 寫下三件好事(練習感恩)
2️⃣ 回想今天的努力(練習自我肯定)
3️⃣ 做一件幫助別人的小事(練習連結)

持續下來,你的大腦會開始「習慣幸福」。


✨ 結語

幸福不是遠方的終點,
而是當下那個願意看見美好、相信價值、活出意義的自己。

當你願意記錄、感恩、發揮所長,
你就已經在幸福的路上。 🌿


2022/09/04

Advantech WISE-PaaS 2.0 – Edge Intelligence 簡介

WISE-PaaS 2.0 是我們公司推行的雲端與邊緣運算整合架構,涵蓋從設備端到雲端的平台服務,支援各種工業應用與智慧製造需求。雖然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但可以從四大部分來理解:


1. Edge Intelligence(邊緣智慧)

Edge Intelligence 指的是安裝在設備端的智慧軟體,讓設備能在本地進行資料處理與智能決策。核心模組包括:

  • WebAccess 系列

    • WebAccess

    • WebAccess/SCADA

    • WebAccess/tagLink

    • WebAccess/MCM

    • WebAccess/CNC

    • WebAccess/HMI

    • WebAccess/NMS

  • WISE-PaaS 系列

    • EdgeSense:邊緣感測與分析

    • RMM:遠端設備管理

    • OTA:韌體遠端更新

    • Security:設備與資料安全

    • VideoSense:影像分析與智慧監控

透過 Edge Intelligence,設備不僅能即時收集資料,還能進行初步分析與決策,減少對雲端依賴並提升反應速度。


2.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 提供基礎運算與儲存資源

  • 支援大規模資料處理、虛擬化與雲端運算

  • 讓工業應用能在雲端靈活部署,並保證穩定性與擴展性


3.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 提供開發與管理平台,讓應用開發更高效

  • 提供 API、資料庫、資料流處理與安全管理等功能

  • 適合快速建置 IoT 與工業自動化應用


4. Industrial APPs (SRPs)

  • SRPs(Solution Ready Packages)為工業應用套件

  • 包含各種垂直場景的解決方案

  • 開發者可快速整合 Edge Intelligence 與雲端 PaaS,部署到特定工業場景


小結

WISE-PaaS 2.0 將 Edge Intelligence、IaaS、PaaS 與 Industrial APPs 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的工業雲端架構。

  • 設備端:Edge Intelligence 實現本地資料分析與管理

  • 基礎架構:IaaS 提供穩定運算與儲存資源

  • 平台服務:PaaS 支援開發與資料管理

  • 工業應用:SRPs 提供快速部署的解決方案

總結來說,WISE-PaaS 2.0 是一個從設備到雲端的整合平台,讓智慧製造與工業 IoT 可以更快速、可靠地落地。



2022/08/29

幸福四象限:你活在第幾種幸福裡?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
但幸福從來不只是一種樣子。

心理學家提出「幸福四象限」的觀點,
從「現在快樂」與「未來快樂」兩個維度出發,
將人分為四種類型。

💬 「你現在過得開心嗎?
那十年後的你,還會感謝今天的選擇嗎?」


🔹 第一象限:即時行樂型(現在快樂,未來不快樂)

這類人活在「當下的刺激」中。
他們追求享樂、逃避痛苦、愛冒險、愛消費。

  • 今天開心最重要

  • 明天的事明天再說

  • 經常後悔但又重複

這種快樂短暫而強烈,
就像一場煙火,美麗卻轉瞬即逝。

「即時行樂不等於真正的快樂,它只是幸福的幻覺。」


🔹 第二象限:無助型(現在與未來都不快樂)

這是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當一個人長期被挫折與失敗打擊,
便會開始相信:「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 不再期待

  • 放棄改變

  • 對生活失去感覺

他們被動地活著,
幸福對他們而言,像是一場與自己無關的戲。

「無助不是命運,而是暫時忘了自己有選擇。」


🔹 第三象限:忍辱負重型(現在不快樂,未來快樂)

這類人常說:「我現在努力,是為了未來能幸福。」
但問題是——那個「未來」永遠不會來。

他們把幸福當成一種交換:

「等我升職就開心。」
「等我有錢就放鬆。」
「等孩子長大我就自由。」

這就是溺水心態——
把快樂壓抑起來,只在「達成某條件」後才允許自己快樂。

💬 「如果你總是等到『有資格快樂』,那幸福永遠都不會開始。」


🔹 第四象限:當下的快樂型(現在與未來都快樂)

這是最健康、最持久的幸福狀態。
他們懂得在當下體會快樂,
同時也在為未來播種。

這類人不逃避現實,也不焦慮未來。
他們用一種「郊遊心態」活著:

  • 享受沿途的風景

  • 接受天氣的變化

  • 不強求結果

  • 能在過程中找到意義

🌱 「幸福不是終點,而是一場隨時可以開始的郊遊。」


✨ 結語:幸福是一種選擇

我們無法掌控所有事情,
但可以選擇用什麼心態去面對生活

幸福,不是等未來更好才感受,
而是在現在就能微笑地前進。

💬 「幸福不是因為擁有一切,
而是學會在不完美中,依然覺得足夠。」

2022/08/22

為什麼人類會不覺得幸福?


我們每天都在追求幸福,
但你有沒有發現——
無論多努力,幸福感總是曇花一現?

即使升職、買房、旅行、談戀愛,
那種「幸福的高峰」往往撐不過三天,
有時甚至不到三小時。

為什麼?


1️⃣ 因為「比較」讓我們失去了滿足感

人類天生會透過比較來確認自己的價值
看到別人更成功、更漂亮、更有錢,
內心就會被無形的天平擾亂。

「原本覺得夠好,一比較就變成不夠好。」

這種被環境影響的心理機制,
讓我們不斷地陷入「永遠不滿意現狀」的輪迴。

我們不是在追求幸福,
而是在追趕別人的影子。


2️⃣ 因為「享樂適應」讓快樂會退色

人類有一種心理機制叫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
它的本意是保護我們:
當遭遇打擊時,能夠慢慢回到平衡。

但它也帶來副作用——
無論多幸福的事情,都會被習慣消磨殆盡。

買了新手機、換了房子、達成目標、
那一刻的喜悅只會短暫閃耀,
因為大腦會自動「歸零」,
讓我們又回到日常的平淡狀態。

🌱「喜悅是一瞬間的火花,幸福是一種長期的能力。」


3️⃣ 真正的幸福,來自「感受」不是「事件」

幸福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如何看待發生的事
當我們學會珍惜小事——
陽光、笑聲、擁抱、安靜的一餐飯,
幸福就會開始變得持久。

幸福感不是被給予的,是被感知的。
它來自對當下的覺察、感恩與接納,
而非外在的成就與擁有。

💬 「學會享受生活裡的平凡,
就能在平凡中找到非凡的幸福。」


✨ 結語

人類之所以不覺得幸福,
不是因為缺少幸福,
而是忘了去感受幸福。

幸福不是終點,
而是一種「在過程中發現快樂」的能力。

2022/08/15

Amazon財務規劃對應到人生


亞馬遜公司的財務規劃是:著重在自由現金流,而非一般公司注重的盈餘。盈餘就像是今年要賺多少錢給股東,自由現金流代表今年可能沒有賺錢,但是有足夠的金流去做公司的維運與成長。這樣的公司專注在自己的成長而非短期股東的報酬。

用在我們一般人的身上也是這樣,現在的薪水與儲蓄就像是營收與利益。我們不應該專注在存錢跟目前薪水的高低,只要有足夠的現金流可以存活就好,大部分的錢應該要讓自己能成長,或是可以增加自己的負債,透過投資補充自己在金融上的現金流。以長期有穩定的現金流或更強的專業能力為主,而非在意短期的資產增減。

2022/08/08

好的投資標的


這本書的作者建議我們投資以下的公司

  • 雪球股:巴菲特建議的股票像是金融,民生必須等等夠黏的雪+夠長的坡。
  • 泥石流:網路平台類型的股票,只要規模建起來了,是很難被撼動的。
  • 硬科技:新科技的股票

2022/08/01

護城河


看了一本介紹護城河的書,裡面有提到四種護城河的模式。如果有任何公司有以下的護城河都可以是以後投資的參考。
  • 無形資產:品牌,專利,法定許可
  • 轉換成本:客戶覺得轉換到另一家公司比較麻煩都是屬於這種,像是銀行帳號。
  • 網路效應:互聯網就是一種網路效應,越多人此用成本越低,也能將更多人連結在這裡。
  • 成本優勢:透過規模大可以擁有較低的成本

2022/07/24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


巴菲特投資的基本方式需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的方法:

  • 浮存金:先收錢再付錢的機制,像是保險。可以先跟客戶收一筆錢,很久以後再付給他或是根本不用付。所以第一步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一般人要怎麼取得一大筆的資金呢?我的想法就是去借錢,要借自己能還得清的錢。借錢的方式可以用現有的資產,像是房子,車子,股票... 最後才是信貸,越晚還越好畢竟現在的錢價值比未來的錢高。
  • 複利:透過利滾利的方式持續不斷的投資。大原則是:
    • 不要損失本金
    • 記住上一條
  • 專注: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不要超過自己能力圈的地方,巴菲特就是專心在投資跟橋牌中
以上就是簡單跟大家說明巴菲特的投資術

2022/07/22

micro-blog


最近確診在家,也無法顧小孩做家事

我人生的重心只好提早的放在自己的身上

想到之前聽書的眾多筆記沒有整理

在整理的時候,想到這個半荒廢的blog

想說在整理得時候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但是每次寫一篇文章都需要排版,放照片.... 很多工程

真的有點不想弄

突然想到寫文章就跟寫程式一樣

最近正在流行micro-serivce,那我也來寫micro-blog

之後再透過Link將不同文章的觀點互相連結起來

希望能透過micro-blog的概念多多跟大家分享 ~ 

2022/07/18

這個真實又虛幻的世界


其實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是由大腦所想像出來的
透過神經系統去接受外面的訊息
大腦利用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轉化成大腦想像的"現實"
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嗎 ? 
拿視覺比喻,我們所看到的三維的世界卻是由我們二維的視網膜去接收的
很多視覺的原理是透過物體的"影子"來決定運動的方向與軌跡 
(有學過3D的人應該很清楚)
另外,這個世界並沒有味道,所有我們"聞到"的味道都只是分子的震動
我們認為的實體其實也都是"空"的
有學過原子概念的人都知道,原子百分之99都是空的,電子+原子核都只佔了小小的一部分

所以....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嗎 ? 還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呢 ?
看過量子力學,會發現這個世界跟電腦遊戲一樣,有主角出現的地方世界才會"運算"出來
只是大腦透過"神經系統"去理解外面的世界。

這篇文章其實不是想說明,這是個虛幻的世界,所以我們不用追求任何事情。
相反的,既然一切都是大腦想像出來,所以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一點
用"心"去改變困境,用"大腦"去想像並實踐理想的生活
比方說,我希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現實生活要工作。那我就想像這是個我想做的事情,並投入其中,讓這些事情"理解"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簡單來說,就是放開心去接受這一切,並轉化成自己喜歡的事情。

2022/07/11

時間管理 ➜ 事件管理


常常聽到很多人要談時間管理

其實我覺得應該事件管理才對

這邊我介紹一些方法給大家參考

  1. 蒐集階段:收集一切事情,放緊急到工作籃(待辦清單)
    • 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2. 處理階段:一次做一件事,不用想其他事情
    • 全心投入,心如止水
  3. 回顧管理:每週回顧懸而未決的事情,觀察進度
    • 將懸而未決的事情寫下來,並何時處理
    • 標明目標跟目前的狀態